本文作者:JR3rF@yV9Hq

春风1205巡航摩托,春风125巡航摩托车

JR3rF@yV9Hq 09-28 22
春风1205巡航摩托,春风125巡航摩托车摘要: 宋词压卷之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何会有多处地方遭人误解?宋词压卷之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何会有多处地方遭人误解?恕我孤陋寡闻,到目前为止,我亦未看出辛稼轩此词有...
  1. 宋词压卷之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何会有多处地方遭人误解?

宋词压卷之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何会有多处地方遭人误解?

恕我孤陋寡闻,到目前为止,我亦未看出辛稼轩此词有什么地方遭人误解?我只知道此词是辛稼轩晚年的扛鼎力作。作此词时正值南宋朝庭拟复用稼轩之时。

当时宋宁宗嘉泰三年,宋得知金国久被蒙古所困,民生凋敝 ,宋欲恢复故地,在贵戚韩侂胄的主持下北伐之声渐浓,辛弃疾亦跃跃欲试。他被朝庭派往镇江(京口)前线布防。

来到江防重地,登上北固亭眼望水天一色,辛弃疾词兴***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此词写成即有同时代人岳珂称其:“微觉用事多耳”而爱用典是辛词特点之一。所以马上有人打抱不平,批评岳珂:“尚是不解词味”但这只是个人之间对此词的理解不同而已,谈不上误解呀。

春风1205巡航摩托,春风125巡航摩托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真正误解辛弃疾的是南宋朝廷。他们对辛弃疾总是用而不重,欲用不用。因此直到辛弃疾病逝。他那收复河山的梦想也未能实现。

酬悟空邀答:

直接看题目,首先题主做了一个前置,认为稼轩此调为宋词压卷之作,此说法多引自写出那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扬慎所说。如果我不认为其可以作为宋词压卷,不知算不算是误解呢?

春风1205巡航摩托,春风125巡航摩托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宋词中优秀的作品有很多,就算在怀古的豪放词当中,我也认为此调不如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等一的高手往往能将用典化于无形,即使读者对其用典不甚了解,仍能感受作者的情怀,感受到词的意境。

再说说误解。诗词创作不是数学解题,其目的不是要推算出一个正确答案;其也不是论文,是为了论证某个论点。诗词创作是试图通过系列的意象(典故也是意象的一种)组合,去营造出意境意蕴。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一个较抽象的概念,其实际上是一种触感。有时,我们读完一首诗词时,会陷入诗人的语境中,或安谧闲静,或沉郁悲凉,或明快高旷,或慷慨激昂 ,或莫名其妙,这就是意境。 同一首诗词,不同的人,不同的际遇,感触都会有不同。甚至同一个人,不同的心境,感触也会有不同。很难说谁的感触是正解,谁的为误解。这也是诗词的魅力所在。

春风1205巡航摩托,春风125巡航摩托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黄山谷说写诗要“字字有出处,句句有来历”。这是因为诗词的意象大多已经在历史的沉淀中,有了特定的指向,例如,如果说此调的“封狼居胥”说的不是说卫青、霍去病的故事,这可能是一种误解。

但是,黄山谷又接着说了要:“点铁为金,化腐朽作神奇。”也就是说要将这些有出处,有来历的意典,进行重新组合,化出新意。这样,这一意典又可能超越了本身含意,关联出新的雅趣。这仍然可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触感。就正如在“封狼居胥”前,加上“元嘉草草”又变成了说宋文帝的故事了。

再说词的创作手法还有很多,抒情的方式也多是借物致情的间接抒情。而更有一些难以定论的象征手法,如此调中,有人说佛狸是影射完颜亮,佛狸寺则是作为金人入侵的一个象征建筑,这些都是可继续考究的,并不一定就是正解。即使是如“烽火扬州路”是指那一个区域范围,至今也仍存在几种不同的见解,没有谁对谁错。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在宋词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辛弃疾属于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与苏轼并称“苏辛”。辛弃疾的词作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很善于用典,也正是这个特点让后世学者,专家,文化爱好者揣摩讨论,乐此不疲。有人说用典恰恰表明辛弃疾的文学素养,也有人说过分的用典恰恰表明辛弃疾在词作方面经常遇到词穷无话可说,只得用典的情况。孰对孰错自是不能一概的接受和否定,因为历史是客观的,但是历史人物和文化却具有主观性,我们需要辩证性的去看待,研究。

回归正题,我们首先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我们不妨简单地将其翻译一下: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纵观全词,这首词用典的地方特别的多,孙权,刘裕,拓跋焘,廉颇等优秀的或君王、或将领的事迹在短小的词句中跃然纸上,毫无疑问,这是需要很深的文学素养和功底的,不然即便知道典故,也是无从下手。再加之作者通过一词一句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渴望建功立业,不服老,不服输的豪情壮志,使得全词的精神境界得到了无限的升华,这决不是简单的用典二字可以用到的。辛弃疾能在名家辈出的宋朝文化圈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然有其过人之处,不然怎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呢~

主观的我们用客观的态度去评价在客观的历史中有主观性的人和文化,这也是一种文化的进步和素养的提升呐~

我是萌之帆,热爱文化的小青年,喜欢可以关注走一走哦(•́₃•̀)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lmtw.com/post/11755.html发布于 09-28

阅读
分享